精準決策 — 理性思考的十大框架

讓你立刻了解那些在商場,生活,政策中的矛盾決策

Li Chen Huang
7 min readApr 21, 2020

精準決策 Judgment in Managerial Decision Making, 作者是Max H. Bazerman 和 Don A. Moore,Max是哈佛學院的教授,同時擔任企業顧問幫助許多知名政府,企業提供諮詢。Don 則主要研究跟自信相關的心理學。

我從去年開始會看管理,哲學思考類的書,起源是上設計思考,UX相關課程或查PM 網路文章的時候,常看到類似理論,不小心就開啟新大陸。 順便發現以前好像很蠢深度思考力很不足。後來釋懷認為是台灣教育讓我變這樣的(喂~很不負責任的直接怪環境XD )

當遇到問題的時候並不會去仔細思考背後的脈絡,分解問題,並運用同理心尋找解決辦法。問題通常不是單一原因組成,人為因素加上技術問題的鞭炮式串連才會導致大爆炸。

知名的 swiss cheese model, 當每個問題都發生時悲劇才會發生。例如:普悠瑪事件,飛機失事,核電廠爆炸…等嚴重事故,通常都是一連串的從組織文化,操作設計,人為失誤,維修等一層一層錯誤下來所導致的悲劇。

當擁有越多思考工具跟經驗,你能防堵的失誤就可以越多。另外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問題。

書裡寫了什麼?誰適合這本書?

這本書主要以十大偏誤框架做大篇幅介紹,最後一章稍微帶到避免偏誤的策略,每章都會以一個情境問題作為開頭,再解釋這個情境問題的矛盾點,也會描述相關的理論,帶出更多變化題型和框架下的子分類。

如果有讀其他類似書籍會發現有些內容是重疊的,如快思慢想思考的藝術…但這本書給的例子比較複雜一點,多為經濟,商業策略等例子,日常生活情境很少,可能源自於作者是企業顧問和教授的緣故。平常沒在看科普書籍的人會覺得很硬,知識瘋狂轟炸你的小腦袋。比較適合商業人士,學術派,或是平常有很多專案合作經驗讀起比較有感。

這裡我要先介紹書中兩種偏誤 “框架&偏好逆轉”和 “公平性與道德”。這兩種偏誤時常發生也很好理解,書中不乏賽局相關的決策理論,但用文字解釋起來太繁瑣,職場與生活應該不會有這麼複雜的賽局。

偏好逆轉 ,風險規避的選擇

先帶入書中的一個情境問題

美國正在迎戰一場亞洲的罕見疾病的爆發,預計會導致600人死亡,對抗方案如下
A: 用A方案確定拯救200人
B: 用B方案,有1/3的機率可以拯救600人,1/3的機率600人都會死

奇怪怎麼有種既視感…作者先知? 大家會選擇用A方案的瑞德西韋,還是B方案的先施打未開發完成的疫苗咧? XD 我相信大家會選A,先不論那個1/3機率是怎麼推論出來的,但是看到 “確定“ 兩字就足以讓所有人支持A方案。仔細計算 期望值 的話 B 方案平均也可以解救 200人,理性來說兩個方案是一樣的。

人具有風險規避 的特性,尤其在重大決策上更會凸顯這種跡象。例如最近常常遇到的勞資問題,你會委屈接受公司高層的減薪,無薪假等措施,先保住飯碗,還是去申請勞動調解進行訴訟呢?

建議在做決策時還是要以期望值來做計算,長久下來才能保持較好的決策品質。但如果是重大的人生選擇,如工作,買車則可考慮更多私人及心理因素

風險規避的特性在保險中佔有很重要的角色,常見的 ”終身保固“,“延長保固”等詞會使人願意用更高價來購買保險,但實際上從40% ->20%,20% -> 0% 所降低的風險是一樣的。把風險完全去除的確定性價值在人心中更高。

框架描述所導致的偏好逆轉

公司產品上市兩種新功能
A: 確定在市場上獲得多200新用戶
B: 有25%機率獲得1000新客戶,75%機率什麼都沒有
公司為反應成本,提高產品售價
C: 確定在市場上流失750客戶
D: 有75%的機率流失1000客戶,25%機率沒有流失任何客戶

這是兩個不同部門所做的決定,相信多數人直覺會選擇A+D。假設最後經理人的選擇是A+D則期望值 200- 1000*0.75 = -550, B+C 的期望值是 0.25*1000–0.75*1000 = -500。在不同的框架描述下,人頃向在損失上追逐風險,做出不理性的決策。

新聞上也不乏做出不同框架的表述法,菜價漲了5塊 vs 農民辛苦賺錢,政府體恤農民菜價漲了5塊,多了一點描述,對於所發生的事實就有完全不同的感覺。但無論如何就是漲了5塊啊,對生活的衝擊是一樣的。

公平與道德

人類是群體生物,之所以社會能進步,也是基於社會道德規範之上。因此在考慮決策時應該也同時納入公平道德去思考, 如果單就利益來考慮的話,會導致失誤和負面影響。我們可以先從經濟問題 做探討

在現在艱困的時期,我們可以提升口罩價格嗎?這時政府為了獲利在出口時提升口罩價格,是否會導致國際關係的負面影響?依據需求理論,價格本來就是依據需求而定,然而在這種情境下完全不適用。我們認為這種趁火打劫的行為是不道德的。後面所導致的外交負面影響會更大,例如抵制,斷絕貿易關係。

經濟問題可以理性思考並發現,但認知上的公平偏誤呢?因為認知通常是潛意識,更難察覺,自身也會試圖合理化自己的行為。書中分成六種偏誤

  • 過度攬功: 在團體內總覺得自己貢獻很高
  • 內團體偏私:對於熟識者就給予較多的利益
  • 專業與利益的衝突 : 被健身教練推銷多餘不必要的堂數,賺更多利潤
  • 內隱態度: 不自覺的歧視,例如看到黑人會覺得危險,或是認為能力不如一般人
  • 間接不道德:將自己的不道德行為試圖隱藏,讓自己心安,如大藥廠低價把藥賣給小藥廠,小藥廠再高價賣出商品
  • 偽神聖行為:因為宗教或信仰因素,對於生命的價值,做出不理性決策,例如拒絕簽署一個背叛耶穌的合約,但實際上根本不具法律效應。

當我們知道人性對於公平道德的追求,身為有權者時就應該學著換位思考,不要自己掉入陷阱中,假設你是主管,現在你在分配職務,你分配給自己30%,分配給員工70%。假設他不接受他就拿不到專案獎金。結果員工真的賭氣不接受,你連專案都做不成。 對於制度的制定上,也要預防會發生不公平的機制,常見的例如針對績效的互評計畫。

如何避免?

對於如何避面的這個課題,作者有提出7大策略,但我認為難以實際應用,太繁瑣且人總是不理性的,就算看完書也很難避免自己做出愚蠢決策。所以我直接懶人歸類三種作法

  • 根據經驗
  • 停下來思考可能的陷阱
  • 詢問

就這樣,在做出重要決策時,遵循這三步已經能擋掉一大半了,但其中又以經驗最耗成本,你必須先經過損失才學得會, 因此透過看書或是詢問是最減少成本的做法。

如果對於思考類書籍有興趣的,非常推薦這本書,很有邏輯且系統性的整理偏誤種類和緣由,將很多小理論整合再一起,也會引用很多歷史上的真實事件。我個人是偏好完整的介紹來龍去脈,比較好記住,之後也比較用的上。想要比較輕鬆,鬆散的讀法可以去看 思考的藝術 或是 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?:不知不覺掉入的101種慣性思考陷阱

第一次寫書評~如果書評對你很有幫助的話請幫我拍個手 👏
想看更多書評請拍好拍滿50下 👏👏
歡迎留言討論或推薦書給我喔 🙌

--

--